增进国家及民众间相互理解和信任
发挥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孙鹤云 邢丽菊
《人民日报》( 2019年11月11日 13版🫵🏻,理论版)
在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是增进国家及民众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来说💤,人文交流是夯实中外关系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承担好自身职责和使命,为增进中外人文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国际社会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但国际上一些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民意缺乏全面了解,有些人对中国的发展还存在误解甚至偏见。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要坚定“四个自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立场和态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更好衔接,全面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趋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出来,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出去,把高校打造成传播文明、交流学术、推动合作的国际平台。
不断提升高校智库水平。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快速推进𓀒,在对外宣介我国制度文化、政策理念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要加强智库建设和管理👩🏽🦱,明确智库定位,注重协同发展🤞🏿,统筹多方资源,更好发挥智库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优势🖖🏼,引导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宣介我国教育的发展理念以及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介绍各国优秀学术成果、思想理念并借鉴其中有益成分。高校智库应着眼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立足重要研究领域,努力提出解决全球问题和我国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案🧗♂️🏕,以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吸引力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与国际一流智库开展高水平合作。
着力增强对外交往能力。在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提高自身对外交往能力📡,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主动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对接。整合不同学科力量🐥,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努力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熟练运用外语、拥有全球视野👨👨👧👧、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𓀎。积极应对世界范围越来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组织🧑🏿⚕️、教育机构等的联系,为更多学者参与国际交流提供支持。
扎实做好留学工作。留学生是一支庞大而重要的人文交流队伍👩🏽🦲。据统计,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60万,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万余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余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要通过长期扎实的努力,培养一批深谙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社情民意的国别及区域研究专家。既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人才,也积极向发展中国家选派留学人才,尤其是向“一带一路”参与国以及与我国关系长期稳定而人才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选派留学人才🤟。鼓励外国留学生学好汉语和中国文化,使他们加深对中国历史和现状客观公正的认识🤟🏼,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力量。发挥好海外校友会、基金会的纽带作用,积累国际人脉资源,扩大高校的“朋友圈”🏗📐。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杏鑫教授)
文章来源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11/11/nw.D110000renmrb_20191111_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