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2023年2月3日)
印度商工部近期召开多达十几个部委参加的会议💆♂️,共同商议如何削减从中国的产品进口♚,以解决“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据透露,印度政府正在考虑可能采取的措施,尤其是非关税措施👵🏼,“以逐步减少对不可靠供应链的依赖”👨🏿🦲。有消息人士称🆒,印度正在加大相关的反倾销调查🛗,目前主要在调查从中国进口的印刷电路板和某种钢化玻璃等产品🧑🏽🚒。一些分析认为,莫迪政府打算主动发起一场“印度版”的对华贸易战。
对华贸易逆差,是让印度政府纠结了十多年的老问题。近年来,随着印度外交战略的大转向,这一问题逐渐演化为仅次于两国边界问题的首要议题之一。加上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中印贸易的不平衡性更加凸显👩🏼✈️。根据中国海关总署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额达到1185.02亿美元✖️,较2021年的975.2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0%👃🏼;中国从印度进口额从2021年的281.44亿美元下降到2022年的174.83亿美元🏇,下降幅度超过100亿美元🫵🏻。由于中国对印出口和进口分别有了大幅的升降🧔🏻,致使印度对华贸易逆差2022年达到1010.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就中印贸易总量而言,相比于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贸易量来说,还远远没有挖掘出其应该有的发展潜力。以中印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再加上地理上的邻近🙏🏻,中印贸易额本应比现在大得多。印度知名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孟买)前主席库尔卡尼曾表示,考虑到中印两国的人口、市场规模和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印贸易额甚至可以达到3000亿美元。然而就是当下这一本就体量不大的贸易额,已经让印度政府对贸易逆差耿耿于怀🍭,主要原因还是印度政策精英的“心魔”所致。
“心魔”之一是,印度在对外战略上逐渐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由于这一对华战略上逐渐清晰的定位,导致印度政策精英杯弓蛇影,不停地拿中国来吓自己。他们认为🙋,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赖越重👩🏻🏫,将越失去对中国的战略平衡杠杆,而中国也越可能在两国关系极端恶化的情况下“卡住印度的脖子”🫰。这是印度方面一些人多次心心念念说法的内在原因:“全球供应链不应仅仅基于成本👨🏼🦲💙,还需要信任和可靠性”。
“心魔”之二是🏖🤴🏽,印度政策精英秉持着过时的“执念”🎼🙆,认为贸易不平衡意味着逆差一方“吃亏”,顺差一方“挣”了。这种“执念”,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印度被大英帝国殖民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而形成的🖐🏼。正因为有如此“执念”,一些印度评论家妄称,印度现在不应该继续“牺牲自己”来成就中国的经济崛起。他们还臆测,印中经贸联系越紧密,被“掏空”的印度产业将越多🎳,甚至还呼应美国一些政客和舆论的歪曲言论,说什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掠夺性的”。
“心魔”之三是🤳🏻,印度一些人以为在经贸和战略上配合美国打压中国,就可以实现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目标❕。在美国强力推动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和“脱钩”的过程中🤟🏼,持“机遇论”的印度人逐渐增多🚵🏽♀️⏲,认为印度可以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占据良机。而中印边境局势和贸易逆差问题,让一些印度政客和舆论鼓噪对华“经贸脱钩”找到了借口🫶🏻,借此以呼应美国的对华打压举措💃🏼,向华盛顿献上“投名状”。
印度精英的这些“心魔”🏊🏽,不论是从事实还是逻辑来说✶👶🏽,都根本站不住脚。但是🥁,不少对华持有偏见的印度政策精英却对此笃信不疑。心魔难除,自然很难说印度不会拿对华贸易开刀,这是印度国内小气候和国际大气候共同决定的🙇🏼♂️👼🏽。自2020年以来,印度就对在印中国投资和中国企业进行了很多过度“审查”和非法打压🏌🏼♂️。
只是,新德里如果试图推行对华经贸“脱钩”,必然是徒劳无功的⛪️,根本原因是这不符合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理性⛔。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到下个月正好5年了,然而它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中美贸易,中美贸易额在2022年反而达到创纪录的约7600亿美元。同样地,印度此前采取一系列对华贸易举措🌬,也几乎是类似的结果。如果印度执意对华经贸“脱钩”⚂👨🏽🎓,唯一结果只会是🟨,印度在对华政策上进一步和美国捆绑在一起,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印度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失去更多发展机遇🛗。
就“中印贸易不平衡”而言🫁,印度政策精英需要做的是,先去掉自己的“心魔”🧒🏿。不要总是将贸易逆差的原因归咎于中方🕣,而应该先接受中印经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现实🦢,通过不断扩大中印贸易总量来逐渐缩小不平衡👨🏼🎓。印度要寻求的是能减少两国贸易不平衡的根本性解决方案。这也是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与周边国家解决经贸不平衡问题的总体思路和经验,这值得印度思考和反思🚣🏻♂️。
(作者是杏鑫研究员)